教育理念大讨论信息与艺术系李媛老师发言稿(系列四)

时间:2015年11月09日点击:

应用型大学的焦点问题

                                 信息与艺术系  李媛

一、如何理解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的内涵?

    应用型大学立足于提升技能,为地方培养高级专业型和职业型人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方面进行界定。

    办学特色主要包括:

  1. 小而精,基于历史传统而形成的院校特色;

  2. 多样性,基于办学规模而形成的院校特色;

  3. 独具性,基于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而形成的院校特色;

  4. 国际性,基于特色化发展战略而形成的院校特色。

        办学思想: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服务于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致力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如何建设对接京津冀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5. 地域相连和交通网络发达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客观条件。

  6. 资源禀赋的互补特性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资源基础。

  7. 产业的互补特性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需求。

    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力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到市场营销全过程的计算机化,使企业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台阶,增强市场竞争和应变能力。

     

    三、如何突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突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协同创新,共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在学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团队要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共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整合资源,推进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一种由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共同参与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构建具有特色的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四、如何体现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面对数十个学院开出的好几百门课,如何构建出一个适合自己发展要求合理均衡且精力和体力又能及的课程体系真是一门系统工程学啊!应该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由职业定位就能得出学习的方向和侧重,自然相应的课程结构就能定下来,而构建环境设计的行业课程体系,首先要有形而上的课程来提升眼界和思想水平,那么就要有手绘,素描,色彩,构成等等的课程,但是:读死书、死读书、百无一用是书生,仅有形而上是不适合在地球生存的,所以,技能型的课程就构成了选课体系的主题,技能型的课程说白了就是专业课程了,专业课又可以分成基础的专业课,和非基础的专业课,无疑语言是第一重要的基础专业课,而且还有一些资格认证需要拿到,其次就是以后的职业需要的专业课程。

     

    关于人才培养质量

    一、如何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工程?

    加强专业建设 

    一般而言,产业发展主要有两类主导路径:一是靠资源主导,一是依赖技术主导;其中,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导路径。这就要求企业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培植企业的专业人才(知识),健全专业制度(管理),提升专业技术(领域),倡行专业精神,务实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一切技术创新都是源于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课程建设改革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质量好坏。构建一支较高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强,学历层次与年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加强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支持他们到高层次学校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他们在学术界的知名度,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适应,要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围绕各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新课程体系建设,改变课程之间、课程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割裂状况,坚持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建成一批有学院应用性特色的课程体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增加满足社会需要,反映现代科技水平的选修课,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新内容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及时陈旧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保持课程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达到优化学科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加强课程监控

     为了保证教学工作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控体系和评价机制。教学效果的好坏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例如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教学中方方面面都需要监控,例如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环节等等,这些工作直接反馈了教

    学信息,反映教学效果,根据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课程监控贯穿于课

    内课外各个环节。教务处应该组织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通过检查教学档案资料,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意见,为改进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提供依据,例如检查教学计划表,

    外出考察表、评教表等。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教学方法、教学相关内容、课堂秩序、

    教学态度等方面,用以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

    (一)质量标准建设

    组织研究制定覆盖所有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二)专业综合改革

    支持高校开展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本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

    (三)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继续建设职能完善、覆盖全国、服务高效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积极开展教师网络培训。

    (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遴选建设一批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支持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形成一批高等学校共享共用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五)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承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践研究,组织区域内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人员培训,开展有关基础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研究,开展全国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继续支持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锻炼。

    二、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

        要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开展中外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规划新的发展目标,以学科专业结构的多样化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以创新教育为契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校内外结合,建设多样化实习基地
          不断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管理,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搭好管理体制平台
         组织以“学改”为核心的“学习的革命”
         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如何优化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教学评价?

    对一个新事物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

(1) 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以培养学生接受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理论课程新体系、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新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融合常规室内材料与新型材料技术于一体。以材料在工程应用为核心,材料制备、基本性能、技术要求为先导,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的区别为特例,水泥和普通混凝土为中心,突出新材料的发展趋势。 
(2)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大幅度压缩传统材料学时,精简讲课学时,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讲课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来掌握教学内容,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规律精心编制多媒体讲稿,逐步演示思维过程,采用大量图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素材演示工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信息量。 
(4)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建立了先进的材料系列课程实验平台,开设开放式实验,增设设计型、研究型和综合型实验,开设科技创新课、吸收学生进入科研小组等方式,强化实践环节,实现了硬件与软件建设并举、教学模式与管理运行机制优化、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也纳入到这一体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5)
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1. 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道路。

  2. 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

  3. 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五、如何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

    以本科教学质量为主线,加大教学投入,强化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从文化和制度上保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分制,加大投入,重视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