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辞旧迎新

时间:2018年02月15日点击:

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称“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最为重视

  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有许多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守岁等。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关于“守岁”,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称之为“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的活动规律。于是,人们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人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除夕之夜,辞旧迎新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当天,武清人有吃饺子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盘盘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有的家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煮过的硬币包进去,谁吃到了带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万事如意。

年夜饭称得上是一年里最隆重的一顿饭。吃年夜饭是亲人团聚互致问候难得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年夜饭的饭桌上不仅有飘香的菜肴,还有欢声笑语以及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一年不赶,赶三十晚!”临近春节,身在异地的人正千里万里朝家赶,赶的就是那顿年夜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顿难忘的年夜饭,每一顿难忘的年夜饭背后,都是一个故事、都有一段历史、都是一场对幸福的持久追寻。